植保“无公害防控”要动真格

发布时间:2013-11-27      新闻来源:一览园林英才网

   

    根据一览园林英才网报道:第五届中国园林植物保护高端论坛在山西太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约230位园林植保界人士参加此次以“绿色植保”和“生态园林”为主题的行业集会。在论坛期间,大家议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有害生物的无公害防控。在以往的行业聚会中,“无公害防控”多被视作“先进理念”屡屡提及,但这次要“动真格的”了。“行业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任何人也无法阻止无公害防控的推广,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园林植物保护高端论坛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蒋三登这样说。

  无公害是大势所趋

  “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成为园林树木树势衰弱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还在用传统的思路防治病虫害,只会加剧环境恶化的速度。这等同于自掘坟墓,必须要用无公害防控才能让行业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当国内资深园林植保专家张广增说出这句话后,会场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开会的前一天,记者随专家团考察了太原市的市政绿化,发现许多白皮松和银杏都表现出长势不良症状。广州市园林科研所总工程师张乔松告诉记者,城市土壤的板结、热岛效应的胁迫、空气质量的恶化,在这些环境压力下,树木怎能长得好?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此类问题陆续在各大城市中出现。

  张广增曾对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土壤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水分、气体、微生物和温度都存在严重问题。他指出,行道树土壤表面大量铺装坚硬的地面砖,阻断了气体交换、水分渗入和蒸发的途径;大量储藏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土壤长期受到高温胁迫,从而引发二氧化碳积累过高,氧气供应不足,根系生理功能受损或丧失。“问题是如此明显和普遍,恶果当然不可避免。”张广增强调。

  在植物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有害生物防治方法又雪上加霜?蒋三登在报告中说得很清楚,肥、药的长期不科学使用加剧了环境恶化。由于过度使用化肥,本就不松弛的土壤变得更加板结;由于不规范地使用农药,大量农药残存在土壤里污染着地下水,有害生物同时也产生了抗药性。

  正如天津市工程评标专家陈小奎所言,大部分困难和问题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大环境是植保界改变不了的,但最起码不要为自己再增加障碍。相比之下,无公害防控手段是一条比较“靠谱”的路线。

  何为“无公害”防控

  郑州市坪安园林植保技术研究所所长张伟兴认为,无公害防控是植保界的一颗“明珠”,它追求的是一种最接近自然的生态平衡。但是,无公害防控毕竟是个概念,要想让它得到落实则需要具体的示范。北京植物园植保中心主任熊德平在论坛中给出一个案例:通过对无公害防控手段的探索,北京植物园每平方米农药使用量从1996年的2.15克,下降到2011年的1.37克,降幅达36%。从2012年春季至2013年春季,他们建立了一个以生物防治应用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园林有害生物示范模式———“北植示范区”。

  北植的无公害防控手段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通过降低害虫基数、提高天敌越冬数量、繁殖天敌种类和数量、补充鸟类等措施来实现生物防控。第二种是使用复渗井提高植物生长势。这种复渗井类似于管道,它利用植物根系向水、向肥、向气的生长特性,引导根系定向生长,以此达到固根和生根的效果,提高植物自身健康度。第三种是无公害农药的隐蔽和减量使用。为了应付种种特殊情况,农药还是必需的,通过复渗井的合理设置,把内吸性农药和水分的使用方式从地上改为地下。这样做不但可以减少20%肥料用量,还能节约三成左右的水。第四种是人工除叶技术,降低害虫越冬基数,目前在梅花上已经得到应用。

  此外,北京市林业保护站站长陶万强在论坛沙龙环节和与会者分享了小蠹虫和天牛的生物防治方法。

  “其实,园林植物被病虫害侵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植物生长势羸弱,这才让有害生物有了可乘之机。无公害防控手段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既能做到标本兼治,又不会影响生态环境,因此一定会成为未来植保工作的主流手段。”张伟兴说。


来自一览园林英才网
http://yl.tmjob88.com/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分享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人人网 豆瓣网 MSN 腾讯微博
技术电话:0755-86153989  销售电话:0516-83257135 客服信箱:fc@fcjob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