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腐败成常态,偷工减料已成潜规则?
发布时间:2012-06-19 新闻来源:监理英才网
随着我国各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建设领域成为的职务犯罪的多发区,“豆腐渣工程”“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等现象成为建设领域的病态反映。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大多与滥用规划审批权、企业资质审批权等公共权力密切相关,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规划审批、土地出让、征地拆迁、房地产监管等环节。一些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违法审批建设规划布局、建设密度等方面有问题的设计方案,或者随意控制规划审批流程和工作进度,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从中收受贿赂。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建设工程五方责任主体管理不到位,企业违法分包挂靠、层层转包、偷工减料等一直是建设领域的监管难题。尽管发改委能控制项目招投标环节,但是企业拿到项目后,如何组织施工,就很难监管了。所以建设领域‘一流企业招标、二流企业施工、三流企业进场’的现象相当普遍。”
干部群众反映,即使审批环节不出问题,在建设施工的管理上,有不少行政主管部门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监管,只着眼于对工程项目审批前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审批后的施工、验收等多个环节缺少管理和监督。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业主、施工、监理三方责任主体中,施工方、监理方都是业主方花钱请来的,往往‘同穿一条裤子’,违规施工、偷工减料时有发生。工地现场管理涉及300多项内容,而监管部门人员有限,监管难以到位。”
记者了解到,当前,对建设工程的监督主要是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这是种“事后监督”错失了发现并消除施工安全、工程质量问题的时机,已经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工程的施工、验收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高昂的房价使得一些不法之手伸向房地产建设“这块肥肉”,与此同时,地产商与某些掌握着行政权力的人勾结也越来越紧密,“这是近期地产腐败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所在”。
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建筑腐败案例,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业内人士称,建筑行业的腐败涉及到各个环节。
在建筑行业混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哪些环节是需要用钱来摆平的,什么时候该花多少钱。如果你是新手,会有人教你怎么做,如果没有人收你的钱,那你肯定会想,这事儿多半悬了。
权威反腐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地方,建筑行业腐败成了常态,守法反成行业的特例。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