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测绘员巾帼不让须眉的感人事迹
发布时间:2013-12-06 新闻来源:一览测绘英才网
三脚架架在油菜花海中的震后新北川、标尺插在朝日喷薄的泰山之巅、无人机飞过泰山西麓的火场浓烟……这里将要讲述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测绘员的感人事迹---山东省国土测绘院第一测绘院院长杨艳萍。
2004年7月,48岁的杨艳萍遭遇了人生拐点。她毫无准备地被山东省国土测绘院院长董同玉叫去,命她出任该院下属的第一测绘院院长。
一院的情况,在此之前杨艳萍有所耳闻。200多号山东大汉,却没多少测绘任务,财政差额拨款,工资发不全,职工内退的内退、跳槽的跳槽。屋漏偏逢连夜雨,正赶上2002年济南市经十东路拓宽,一院的生产办公基地被无偿拆除,偌大一个单位连办公场所都是租借的。
怀着赶鸭子上架的悲壮心情,杨艳萍抱着一只纸箱只身赴任。她走在楼道里,窗外的集贸市场上,不知谁家的收音机传来豫剧《杨门女将》那意味深长的拖音:“穆桂英,53岁又出征!……”她心中一震,18岁背着父母报名下乡、19岁招工在女子测绘队,当年测天绘地的豪情又涌上心头:“我才48岁,是近30年的老党员!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头拱地也得干好!”
来到一院,杨艳萍一头扎进了外业队伍。两个月下来,她跑遍了全院所有的外业工地,摸清了一院萎靡不振的原因:项目不多、队伍涣散。拉出目标清单,杨艳萍带着两名副手一个县一个县地跑业务,有的三遍五遍地跑。常随杨艳萍跑外的副院长毛继军算了一下,那几年,他们一年200来天在外头,年行程5万公里。
杨艳萍干事儿不要命。有一次要账,甲方揶揄她说,一杯白酒10万块,喝多少给多少。她把心一横,一杯接一杯地喝起来。吓得对方连忙夺过酒杯,结清了所有欠款。
转过年,杨艳萍便向队伍涣散的根子——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开了刀。她和所有的分院、科室签了经济责任状,多劳多得,奖优罚劣。
人员编制有限,杨艳萍改革进人制度,聘用一批劳务派遣工和临时工,很快使一线队员充实到190多名;设备老化,她不等不靠,自筹资金更新仪器,升级工程测绘必用软件;年轻人能干,她放手让他们带队伍。一院很快兵强马壮起来。
2010年,一院的测绘业务收入由2003年底的不足600万元发展到4400万元,人均收入由3万元增至8万元,技术和装备水平居于全国基础测绘外业一流。他们测绘的1:10000地形图如今已覆盖全省,被27个省直部门用于规划建设、资源调查、社会管理等大小事务。
杨艳萍说,于公于私,她没有背着人的事儿。自打她来了,一院提拔干部全部竞聘上岗;测量工程师、测绘工程师、测绘助工等职称评定一律按标准打分公示;每个部门都设了群众监督员参与决策,院班子7位成员的每月话费和6部公务用车的里程、油耗等全部公之于众。
杨艳萍年轻时干过3年测绘外业,风餐露宿的苦她知道。当了院长,她没多久就给外业队伍配了洗衣机。每次去看望外业队员,她都买上排骨、青菜,亲自下厨给大家炒菜、做汤,一家人吃顿家常饭,唠唠心里话。
遇有重大任务,只要有职工加班,杨艳萍绝不休息。2006年泰山高程测量,她背着烧饼黄瓜陪队员上山。2009年初,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建库,职工挑灯夜战,她一直在办公室陪着。半夜,她在走廊里用小电锅给大家煮方便面和荷包蛋,每人一份。
春风秋雨,夏雷冬雪,杨艳萍的第一反应不是想起美丽的诗句,而是外业队员的安危。队员们援川援疆搞测绘,临行前,她事无巨细地为队员打点行装;队员们到达目的地,她一天一个电话询问。“我就是一根筋,有出远门的放心不下,没出远门的心里惦记。只有过年,整个单位不出人,不动车了,才松口气。”她自嘲地说。
谈到做测绘工作的总结,杨艳萍表示,干测绘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沙子一般的小事。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