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艺术的结晶,应有自己的特质

发布时间:2012-04-17      新闻来源:设计英才网

   

    一览英才网旗下设计英才网招聘顾问周艳俊4月17日北京报道    经过前几十年大规模的建设,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步入到了需要注意建筑质量的时机了。
   城市建设不能像在快餐店吃饭一样
    几十年前,欧洲也曾出现拆迁高潮。一览英才网旗下设计英才网周先生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纪大战刚结束,欧洲人们需要及时的住所,经过十来年的建设,大地上崛起了许多高楼大厦,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但是未过几年就显露了保温、隔音、密封等方面的质量问题,最终无奈被拆迁。在现在的许多西方大学中,建筑学是归属于艺术院。设计英才网周先生强调,建筑是一门艺术,容不得快,一个城市大兴土木之前,要做好坚实的基础,要为后代人的使用负责,不鞥想在快餐店吃饭一样,两三下就搞定。
  城市建设需要有自己的特点
  设计英才网周先生说,这几年中国城市的城建速度较快,但是,城市的特质很杂,没有自己独特的象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品位。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设计者在城建初期,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只注重城市的表面现象,认为那个城市的建筑最高,投资量最大就是最好的。没有好好的规划,城市的建筑既要适应社会现在的需要,还应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等。
  高楼地标性建筑不可求
  国内不断被刷新的高楼大厦,虽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让中国在现代化之路上有所成就,但是设计英才网周艳俊持不同看法。现在的设计师、开发商有几个愿意去住高楼?事实上,当年欧洲经过那次大兴土木之后,在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就拆除了那些几十层的大楼,之后建起的大多是五六层的住宅楼,同时增加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提高了居住者的舒适度。
  相比于高楼大厦,设计英才网周先生认为更应关注一些影响市容环境和居住质量的管线。 “二战”后欧洲城市借重建之机,通过整体规划,将所有外露的管线都埋入了地下。中国的城市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老城改造的同时将大量横在空中的电线、管网等一次性入地,一劳永逸地解决市政设施的处置难题。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分享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人人网 豆瓣网 MSN 腾讯微博
技术电话:0755-86153989  销售电话:0516-83257135 客服信箱:fc@fcjob88.com